今天是:
当前位置: 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手记
法官手记:再叫一声妈妈

再叫一声妈妈

(玉环法院 陈安栖)

 

看着牵手离开的三个背影,回想起两个礼拜前的剑拔弩张,深深的满足感满溢心口,不仅是一个案件能够成功调解的喜悦,更是一段婚姻、一个家庭破镜重圆的欣慰。

那天,我照例在审判信息系统里搜索新收案件的过往信息,结果发现经办的一起离婚案件的男方小林曾经在2012年向法院起诉离婚,而该案女方小陈当时离家出走已多月,至今去向不明,后男方撤诉。看到这些信息,我心中暗暗有些窃喜,既然现在女方起诉离婚,那不是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”吗?双方都有离婚意向,这调解已经在成功路上前进一大步了。

剑拔弩张的法院初见

但是,故事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。初次调解,双方便在浓浓的火药味中不欢而散。调解伊始,小林一直在试图挽回这段婚姻。原来,2012年起诉离婚其实是想通过诉讼找到并挽回小陈。秉着“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”的观念,“如何劝服小陈重归家庭”成了我的第一套调解方案。但是,不论是从男方挽回的拳拳诚意劝,从一段婚姻的来之不易说,还是从破裂婚姻对子女的危害性讲,小陈总是冷冷的几句“婚不管怎么样都是要离的”,这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。

为了打破僵局,我只能转而寻找第二套方案。面对小陈的坚定态度和离家长达三年的事实,“和平离婚,处理好财产及子女抚养问题”成为我的第二套调解方案。离婚谈好了,财产分割完毕了,孩子抚养权也确定了,结果在抚养费上男女双方却再次陷入争吵。一边是小林每月600元的基本要求,一边是小陈只能每月200元的现实困难。“既然现在要离婚,当初为什么要结婚”、“既然现在不要孩子,当初为什么要生下孩子”,男方姐姐的“两个既然”引爆了双方亲友团的种种抱怨与不满,也导致第一次调解的结束。

多年以后的第一声妈妈

再次相见,是在法庭上。庭前调解中,小林的态度又回到原点:为了孩子,离婚是不可能的。他指了指在法庭外的四岁男孩,开始述说孩子的乖巧与懂事。这个四岁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时,显得有些怯怯的,躲在父亲身后静静地看着那个被称为母亲的女人。即使小陈热情地招呼着,小林催促着,孩子仍是一脸茫然,没有喊出一声“妈妈”。看着小陈脸上的渴望与失落,结合前两套调解方案失败的经验,“以孩子为媒介,打破僵局”成了我的第三套调解方案。

一边,我再次开始和小林及其亲友沟通,并最终确认男方不愿意减少抚养费的意向。另一边,我把孩子带到了这个离家三年的母亲面前,希望以母子天性来打动这个母亲。

小陈说:“其实我一直很想孩子,但是跟小林的日子是实在没办法过了,现在每个月的打工收入也很少,扣除自己的基本开支后,就没剩下多少钱来支付抚养费了。”“那抚养费既然谈不下来,你是不是可以试着自己带孩子?”我提出建议。小陈听后,再次陷入了沉思。我想她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抚养孩子没有了把握。为了给小陈定心,我劝说道:“或者你可以先尝试看看,婚先不要离了,当作给自己六个月时间看看是不是有精力照顾孩子,也当作给小林六个月的时间看看这段婚姻是不是真的走到头了。”

转头拉拉小男孩的手,我说:“小朋友,你喊你妈妈回家吧。”小陈牵着孩子的手紧了紧。小林则满怀期盼地说:“你也可以暂时不用回来,我平时有空就会把孩子送去给你带,只要你愿意再给我六个月的时间,不要跟我离婚。”这时,我听到旁边传来弱弱的一声“妈妈”。小陈多年后再次听到这样的称呼,在隐隐的泪光中终于答应撤诉再给彼此一次机会。

结语

作为一名法官,将“调解优先”这四个字落到实处,也许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,也许比一纸判决更加缺乏效率。但是,三次调解方案的变化,多次面对面、背靠背的沟通,换来的是一个家庭的破镜重圆,而几番劝解,架起的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,弥补的是心与心之间的嫌隙。相比效率,孰轻孰重,不言而喻。

 

版权所有: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浙ICP备06050081号
地址:台州市市府大道399号 邮编:318000  访问量:50674809

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53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