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当前位置: 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手记
【媒体关注】同事眼中的十佳法官杨卫东

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

同事眼中的十佳法官杨卫东

 

    浙江在线210日讯(通讯员 周志强  朱利明整理  赵伟华口述)

    我叫赵伟华,是“全省法院十佳优秀法官”、一等功臣杨卫东所在民一庭的同事。

  在与杨卫东同庭共事的2年多时间里,切身感受到了杨卫东的人格魅力,杨卫东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,忠实履行着“人民法官为人民”的职责,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,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

  20077月,杨卫东从街头法庭调到我们民一庭工作。我早就听说了他工作的韧性和拼劲。他在街头法庭工作期间,就以执结案件数量多、质量高,被评为天台法院“十佳执行能手”和全院四名优质执行先进个人之一。一来到民一庭,他就主动挑起疑难复杂的案件,不分白天黑夜毫无怨言地干了起来,这让我们这些年轻干警顿时刮目相看。到年底,他交出的答案更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截止他累倒为止,杨卫东在民一庭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,共审结各类案件280件,绝大多数属于比较复杂难办的案件,年均审结率在99%以上,年均调解撤诉率在75%以上,案件自动履行率在65%以上,均高于全院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,是我院干警公认的“办案能手”和“调解能手”。

  去年年初以来,杨卫东的身体一直不好,可是庭里案多人少,另外一名同事在住院治疗,他就瞒着领导,带病坚持工作。我也曾听他说过肚子涨,没力气,有时还看到他痛得抱着肚子趴在桌上,就多次劝说他上医院,他总是说等忙完了这阵再说,结果一拖再拖。我在想,到底是一种什么的信念、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倔强的人?

  知道杨卫东过去身体素质的领导和同事们都说,他的病是累出来的。以前他的身体一直很好,是我们院里有名的运动健将。近些年来,我院案件尤其是民商事案件逐年增多,作为业务骨干,杨卫东经常放弃休假时间默默地加班加点,他是我们院里利用双休日办案加班最多的一个,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慢慢拖跨了他原本健康的身体。

  20091023日,我始终忘不了那一天。这天早上,我在法院门口见到杨卫东的爱人王林亚老师,这让我感到非常地意外。杨卫东不是请好年休假去养病了吗?他怎么又来上班了呢?之前的两天里,杨卫东白天上班、晚上挂盐水,老师告诉我,杨卫东说还有两个案件没有处理好,放不下心来,她今天特地请了假陪杨卫东过来,两人约好等开完庭后就直接去医院住院检查。

  谁也没有想到,意外的事情发生了!杨卫东在主持第二起案件的调解工作时,终因体力不支累倒在岗位上,当场口吐鲜血。面对此情此景,到场参与抢救的领导和同事眼睛都湿润了。

  送往医院途中、在县人民医院抢救室里,他仍咯血不止。医院在抢救了四五个小时后,才初步止住了出血。参与抢救的几位医生感叹:没见过这样凶险的病情,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法官。胸怀天平,执法如山,虽九死亦无悔,这就是我的同事——杨卫东。

  杨卫东出身于我县一个偏僻山村,对基层群众的生活疾苦有着切身体会,对人民群众有着一种天然的朴素情感。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,装着案件当事人。他在医院抢救醒来后的第一句话,就对陪在他身边的法院领导和同事说:“请代我向当事人许尚焕解释一下,他的案子,只好等我病好后再来办了。”在场的同志无不感动落泪。

 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讼累,杨卫东有一个习惯,就是改“坐堂问案”为“上门服务”,变被动司法为能动司法,主动走出法庭,深入群众、深入田间地头。办结的案子,许多当事人还不知道法院大门在哪里。来自平桥镇的农民张受溪提起杨法官,至今仍心怀感激,他说:要是没有杨法官,自己老婆的命也没有了。事情是这样的:张受溪老婆被一辆卸货的外地卡车上掉落的钢索砸伤手,用去了一大笔医药费。由于外地车所属公司远在温州乐清,其老婆胡跃花的医药费迟迟拿不到手,面临着无钱医治的窘境。在深夜接到张受溪电话的第二天,杨卫东不顾周末休息,自己买了一张车票,坐客车追到乐清。由于卡车所属的工厂厂名早已变更,杨卫东冒着酷暑,忍饥挨饿,逐家企业打听,花了三四个小时才找到老板,经苦口婆心反复做工作,这才帮张受溪老婆讨回了救命钱。

  带着感情去办案,努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最大的利益,是杨卫东办案的一大特点。家住桐柏岭脚村的村民王以二由于不懂法,被老板蒋某拖欠工钱10年后才向法院提起诉讼。因案子已过讼诉时效,蒋某怎么也不肯付工钱。开山凿石干的是苦力活,杨卫东十分同情王以二,但依法已要不回这笔钱。杨卫东就利用平时点滴时间,一遍遍上门做被告蒋某的思想工作,最后这位蒋姓老板被打动了,一次性向王某付清了迟到10年的农民工工资。

  坚持调解为先和谐司法,追求案结事了,是杨卫东办案的又一特点。在办案过程中,他从不一审了之,总是将调解协调结案作为优先选项,对于尚有一丝调解希望的案件,他都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,几次甚至十几次组织调解,力促当事人相互谅解,达成调解或者和解协议,绝不因一二次调解不成就一判了之。在审理天台县赤城街道螺溪村农民丁式品财产纠纷案件时,杨卫东四次上门做当事人的工作,又把双方当事人和村干部请到法庭,进行背靠背调解。杨卫东从这头走到那头,来来回回数十次,两边做工作,苦口婆心。直到日落西山,华灯初上,双方当事人最后才调解结案,这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。等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完字,杨卫东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,由于两边来回跑,他的腿累得都已站不起来了。在他办理的上百件婚姻家庭案件中,除了三件案子是判决外,其余都是调解结案。

  作为同事,我们知道杨卫东的家境并不宽裕,他父亲早逝,大哥在城里靠打工度日,收入不稳,一家三口都寄住在他家,日常生活费也需要杨卫东资助。可是杨卫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从没向法院领导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,连在周边县市出差办案的费用都还没有报销过。每当法院组织干警献爱心、扶贫、结对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时,杨卫东总是慷慨地捐款捐物,积极响应。他把名誉看得很淡,每年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,他都主动提出让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同志,总是说:“他们更需要荣誉”。做了好事也不留名,有次路遇车祸及时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悄悄回单位上班,直当被救者家属找到法院领导感谢时,我们才得知。

  不为名所累,不为利所困,把当事人当亲人,把老百姓当作天,这就是一个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普通法官的人格魅力。

来源:浙江在线 作者:周志强朱利明 赵伟华 发布时间:2010-2-10 21:54:00 

版权所有: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浙ICP备06050081号
地址:台州市市府大道399号 邮编:318000  访问量:55695495

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53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