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官手记专刊第一期
“诚”的收获
2012年7月12日,上午八点,骄阳。
今天将要调解的是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,作为三甲工作站的联系法官,一早我们一行三人便驱车前往三甲。
三甲村曹某与盛某是隔壁邻居,两人关系甚好,去年5月,盛某雇佣曹某做泥水工,哪知曹某做工时不慎从梯上跌落,导致腰椎骨折,后鉴定为九级伤残。双方的赔偿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,村委、街道多次进行调解,收效甚微,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逐渐被打破。
这是工作站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案件,案件虽小,但是前面的几次调解皆没有成效,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,于是在车上你一言我一语,对本案的争议焦点、费用补偿、调解方向交换了各自的意见。
20分钟以后,车到达三甲工作站。还没来得及推门进办公室,我们就看到双方当事人都已等候在隔壁调解室。我们仨不禁暗生欢喜,当事人的早到至少透露了他们对调解的诚意,或许案件没有预期的那么困难。见状,我们来不及放下公文包,就匆匆赶往调解室。
按照程序,我们让原告先陈述诉讼请求,被告认真听完后,满脸委屈,小心答辩道:“医药费赔些没问题,但是残疾赔偿金我是不会赔的,我也很冤,活一点都没干,屋顶都没爬到就摔下来了……”原告听后,也觉得憋屈:“要不是你原先跟我关系好,这活我也不会接的,现在身体弄成这样,我真倒大霉了……”
双方越说情绪越激动,争得面红耳赤。我生怕双方的“口水大战”会影响到彼此调解的诚意,赶忙制止并努力缓和双方情绪。随后针对残疾赔偿金这一争执焦点,我耐心地向被告阐述相关的法律规定。当他终于理解残疾赔偿金的赔偿目的时,我们才松了一口气,心想大骨头终于“啃”下来了,下面就是赔偿款的分担问题,我们的调解战术也由“面对面”转向“背靠背”。
9点、10点、11点、12点……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,调解的意向也在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着,大家使出浑身解数,分头进行思想工作。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,双方却因为2万元的差额僵持不下,近四个小时的调解顿时陷入了僵局。被告说自己经济确实不宽裕,实在拿不出这笔钱,原告则认为被告没有诚意,愤然起身,夺门而出。就这样,当事人不欢而散。
望着当事人远去的背影,沮丧、失落挂满了我们的脸,调解的希望也一下化为泡影。
中午十二点半,烈日炎炎。
草草地吃过午饭,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到了办公室,所有人都不愿意放弃这次调解!顾不上休息,我们经过合议,决定借力于工作站的基层群众基础和村支书的群众威望来促进调解。
我们立马邀请了站里的审判执行联络员等赶往当事人家里。假如原告能松一下赔偿金额,调解就有了突破口,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原告家。原告看到我们一行人亲自登门,十分感动,忙拿出毛巾让我们擦去脸上的汗水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促膝长谈,此刻没有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身份区别,有的只有彼此之间对纠纷化解的真诚沟通。以理服人,富理于情,终于,原告被我们的真情实意打动了,在他原先提出的赔偿总金额的基础上同意再让步15000元。
听到这个好消息,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被告的家里。在赶到住在隔壁的被告家后,我们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被告终同意对原告的各项损失再多赔付5000元。
遂即,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工作站制作了调解笔录,并通知被告立即去筹钱,快刀斩乱麻……
傍晚六点半,微风。
“一百、二百、三百……三万,金额对了”。到此,本纠纷随着被告的及时履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临走时,原、被告分别向我们表达了的谢意,感谢我们终于打开了他们的心结。夕阳西下,坐在返院的车窗旁,迎面而来的是徐徐微风,心情格外舒畅。
深夜,我静静地回想今天的调解。本案的解决关键在于我们与当事人各方的真诚努力,才收获了这个圆满的结局。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,怀着一颗诚恳的心,再多做一点、再多说一点,再多耐心一点,必然会收获当事人同样的诚意,最终促成调解。正所谓: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
(椒江法院 陈洁)
|